12月19日,学院举办“研究性教学与小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教学沙龙活动,重点研讨“研究性”和“小班制”两种新型教学模式。学院有关研究性课程及小班制教学课程负责人、各系主任、分管教学副主任及教师代表参加,院领导张卫东、陈德春出席活动。
活动中,6位校级研究性课程教改项目负责人及2位小班制教学试点课程负责人以多媒体方式分享了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效。例如,谷建伟教授负责的《油藏工程》作为第一批立项的研究性课程,从课程建设到教学模式都具备了较完善的体系,他提出了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的“点模式”、“段模式”、“面模式”,并据此分别设计了阶段式的研究性教学方案;步玉环教授负责的《钻井工程》不仅作为研究性课程同时也是第一批小班制教学试点课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听课度和参与度,增强了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倪玲英教授负责的《工程流体力学》采用“提纲—自学—提问—梳理”四步法与学生问题法相结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薛建泉副教授负责的《采气工程》、齐宁副教授负责的《有杆抽油系统》、董长银教授负责的《采油工程》、黄维安教授负责的《油气层保护技术》等课程也分别作了介绍,展现了课程教学特色。
与会教师围绕“研究性”和“小班制”等主题进行研讨,大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大精力投入,加强教案设计,注重方法改进,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陈德春副院长在研讨活动小结时强调了四点:一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开放性考核方式使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答案不复存在,但仍需以培养目标为基明确考核环节参考标准;二是研究性教学改革应发挥好教学团队的作用,吸引更多教师力量加入,在成型的模式上加以推广;三是在加大教改的同时,注意合理分配课内外学时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四是解决好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据悉,“研究性”和“小班制”教学模式以其目标群体的高自主性和教学资源的高利用率已成为当下推行的热点,学院2017版培养方案中也新增了十余门相应的课程,同时随之也带来教师的教学投入过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占据过多和师资、教室资源不足等问题。
(魏亚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