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学校公布第三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和“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结果,我院再创佳绩。王成文教授获评"十佳研究生导师",姚军教授带领的“油气渗流研究中心团队”与侯健教授带领的“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团队”双双获评“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此次评选结果充分展现了我院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成文,教授、博士生导师,25年深耕固井工程领域,以学术报国、立德树人为使命,构建学术引领与人格塑造双轨育人体系。聚焦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高层次项目,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重点基金等,突破万米深井超高温固井技术瓶颈,研发出抗240℃水泥浆体系,指导学生完成现场50余井次固井设计与技术服务,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专利4项),在国际权威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SPE Journal》等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论文80篇)。以科技攻坚与人文关怀双擎驱动,铸就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典范,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陈新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国家奖学金,2019级博士生周伟骋任为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培养的研究生近30余人扎根油气生产一线并成长为技术骨干、4人成长为油田专家。
王成文教授
姚军教授带领的“油气渗流研究中心团队”,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2012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荣获山东省集体一等功。始终立足国家油气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非常规油气藏渗流力学,提出“Petro+X”的学科交叉理念,创建现代油气渗流力学的理论架构,建立非常规油气藏的多尺度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杰青项目1项、国家优青项目2项、山东省杰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二等奖各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项。主导师姚军获2020年SPE荣誉会员、2024年InterPore勋章、2025年InterPore终身成就奖章、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指导教师。已指导研究生300余人,1人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5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9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培养学生获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
姚军教授科研团队
侯健教授带领的“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团队”,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2人。团队以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的核心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研究重点,长期致力于热化学驱提高采收率、致密油气渗流机理和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等方向的研究,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0余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1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5项。近三年,团队发表论文62篇(SCI论文55篇),授权发明专利38项(美国专利5项),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奖励6项(一等奖3项);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赵二猛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白雅洁、王惠宇获校优秀博士论文,陈前、张洋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助;硕士研究生张家瑞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首届全国油气藏数值模拟HiSim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
侯健教授科研团队
据悉,我校“十佳研究生导师”和“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活动,旨在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优秀导师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我院已累计有3位导师、5个团队获此殊荣,充分展现了我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雄厚实力和丰硕成果。